前言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孩子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不会说出来与父母商量,甚至都不怎么跟父母聊天。这往往会让家长们充满好奇心和紧张感: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开心?是不是遇上什么难题了?我该怎么帮助他?他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如何?
您是否也有同样的疑惑?明明给孩子安排好了最佳的管道,花了很长的时间陪伴且督促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但孩子与父母之间还是多了一层心灵上的隔阂。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代沟吗?还是付出“爱”的方式错了?
这一期的讨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为何孩子不喜欢跟父母说心事。
彭老师:我记得以前是没有跟父母说心事。也许家庭很多成员的关系吧。大家都各自的忙碌,求学的,工作的,见面的时候多数是坐在一起吃个饭而已。久而久之沟通方面就只谈些日常的话题。
杨老师: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与家人分享心事的习惯。或许因为在家是独生子,没有同龄的玩伴和好朋友,所以不擅长分享自己的心事或聆听别人的故事。也常被妈妈灌输说:“不要在外面惹事,不要弄伤自己或别人,有什么事发生就跟家人说。”因此,不在外添麻烦的我,所以都没啥特别的事或心事会要分享,生活平淡地过。
苏老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和父母聊不一样的事。中学时段比较多会分享活动和朋友的事,确实如果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很少会和父母聊。主要是不要让父母担心。
林老师:我曾经遭遇极大的困难,但依然没有选择和父母倾诉心事。我想也许是出于两个原因:
(1)我觉得我自己可以一力承担这种压力,甚至可以解决压力的源头。
(2)究其本因,还是因为我与父母较少接触,关系也不够亲密,因此很难 敞开胸怀去与他们分享心事。
邓老师:我自小就是巴刹长大,终日都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里蹓跶。我年纪很小的时候,父母亲都忙着做生意,早出晚归,不太有时间与我们讲话。因此,我们兄弟几人都很少有机会与父母亲说心事的机会。小时候,我印象中的父母都是高高大大、忙进忙出,鲜有时间与孩子说上一两句话。我们也不太敢把话说出口,大多是些日常家常的对话框, 更别说是心事了。
Q: 身为父母,您跟您的孩子有聊心事的习惯吗?
彭老师:没有。通常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都会间接的说出来。也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比较不怎么隐私的吧。
邓老师:基于小时候,父母很少和我说上一两句话,令我觉得童年好像少了关心我的人。因此在我俩夫妻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我们时常创造(找机会)与孩子讲话的机会。我逐渐发现, 陪孩子成长或说与孩子聊天的机会多起来之后,孩子会愈来愈主动的把孩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与父母分享。父母也能借着这样的沟通和谈话的机会,多方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次社会化的观念。
林老师:没有,我想也许是出于关系尚且不够亲密的原因。但据我观察,我的女儿会与我的妻子披露心事,而儿子则不然。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两人在社会性别规范的影响之下衍生而出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Q: 若以后身为父母,您会跟您的孩聊心事的习惯吗?
苏老师:我想,和孩子沟通的事,应该是整个家庭环境与教育逐渐养成的。从小灌输孩子凡事可以沟通,先聆听他们想说的话再给予肯定、意见、或讨论。如果从小孩子就感受到家人会聆听和能够沟通,那他们也会愿意和自己沟通。
杨老师:在网络的各种管道,学习和参考亲子交流的做法,尽可以在外有长辈之分。但在家的话尽可能以犹如朋友般的平辈身份,建造一个舒服的亲子交流,如多聊天,多聆听,多鼓励和赞扬,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如给太多个人意见、做法和想法)。在适当的时机才做检讨和严肃讨论。
Q: 您认为,孩子不跟父母说心事的原因是什么?
彭老师:首先,父母先入为主。父母认为孩子提出的心事“都不是问题”,可能还会训一顿,说什么现在只搞好学业别的都不用理,到头来孩子什么答案都得不到。也有父母不耐烦聆听孩子的心声,往往孩子想向父母倾诉,可是还没讲完父母就插进来说些不中听的话,这样根本解决不到孩子的问题。
杨老师:学习榜样: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耐烦,让孩子学习对父母也不耐烦。同样的,父母少与孩子分享心底事,孩子也大大减少与父母做分享的举动。父母当不了孩子的解决事情的倾诉对象:孩子分享心事后,换回来的是唠叨和指责,而不是有建设性的解决做法,并且缺乏聆听、沟通、表达、和解释。
林老师:我认为,孩子认为可以自己承受/自己解决那些秘而不宣的心事,又或者孩子认为即使向父母透露心事,恐怕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理解与关怀,更有可能是愤怒的宣泄与无理的指责,这导致他们将面对更大的压力。
苏老师:可能父母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说了也会被反驳,甚至得不到尊重和肯定,久而久之也就不和父母聊心事了。孩子尤其在中学时期会有一些比较反叛的想法。可能小时候都很听话,中学甚至大学时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会开始质疑一些从小被灌输的想法。但其实孩子有想法是好的,只是父母在当父母的时候也在学习,不要一味觉得孩子叛逆了。如果孩子的“反叛”想法出现时,更需要聆听和沟通,才能妥善处理好关系。
邓老师:孩子和父母说不上话的原因很多,其中脱离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家族治疗的理论来看,爷爷奶奶对父母的方式将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方式。这种直接且遗传性的家庭互动方式将会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每一组由上到下的相处模式里。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源自祖辈而来,那就很难面孩子会针对父母的态度而显得比较不耐烦。这是很自然且很容易被理解的。话说回头,父母面对孩子的不耐烦时,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一篇 blog 文,文中以我与某位家长的互动过程为例子,点出现今网络时代+双薪家庭的家长教养盲区,只得与大家分享。
Q: 您认为,孩子能跟父母说心事最重要的的因素是什么?
彭老师:最主要的是相处的时间及共同的话题。例如有没有兴趣一致的活动,从而培养感情。
杨老师:注意沟通时的用词,避免咄咄逼人批评,带有命令式的建议,和强制性把自身的一贯做法套用在他人身上。如果换成分析能被指点或责怪的原因,分享某种做法也只是供参考之一,然后大家一起设想为第三方的感受和讨论,一同寻找最和平的结局方案。这样既可以增加彼此话题的有趣性和参与度。
林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能像朋友一样沟通,自然是因为家长能尽量将儿女当成朋友一样对待。当一个人向他的朋友披露心事时,他其实只想要得到赞赏、安慰、关怀甚至一个拥抱而并非是劝告或说教,而他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能从朋友那儿得到。但父母由于过于疼爱子女,这使他们终是从方方面面不忘对孩子的训诫,同时也导致孩子向父母谈心事后极大可能无法从父母那儿得到他们最需要的。
苏老师:是爱吧。家庭的爱,被父母尊重,被父母接纳,被父母聆听,被父母相信的爱。不是宠爱,不是溺爱,不是过度保护孩子的爱。还有开明开通的家长,会让孩子愿意和自己像朋友般沟通。从小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一个家庭注重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即使忙碌的工作,能够和孩子有quality time相处,让孩子感受到关爱,有自由成长空间的爱,有自主权为一些生活做决定的自由,有被肯定和接受的爱。
邓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当然能够像朋友一样“沟通、聊心事”,但这里有一个盲区:所谓的“沟通、聊心事”是亲子关系其中一要素。这要素是需要从小到大慢慢培养的;它不是一种结果,不是说能沟通就成事了。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以一种要素时,如何能与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聊心事”,那就是父母的另一门功课了。我曾经见过一位在公司身居高职的家长,孩子从小由 kakak 抚养长大,导致长大以后。。。我在贴文里把这事件记载了下来,以儆效尤。
Q: 身为教师,您认为亲自间沟通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业?
杨老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对每个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本身的自律态度。彻底无兴趣但还有自律的配合,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累”字。高度有兴趣但缺乏自律,会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虚伪的自信心和嫌弃。若是毫无兴趣且无自律的学习,仿佛家长把孩子送进黑暗世界,让学生看不见又摸不清方向的压力,最后是逃避和挫败。
彭老师: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多关心孩子遇到的问题。例如某科跟不上,询问孩子的意见看看需不需要额外补习,一切要有沟通,不可用逼的方式。一时的成绩不如意,不骂不打,温和的语气与孩子商量接下来要如何改善,反而更有效。
苏老师:我想父母要对学习有正确的想法,了解孩子的能力,引导孩子自发性的学习。控制欲强的父母 — 只有父母说,没有孩子说的。往往父母只要孩子考取好成绩,强迫性学习,这样孩子容易在学习中迷失了学习的意义。溺爱宠爱性父母 — 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这也会造成孩子我行我素,迷失方向。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应该是给于孩子意见,帮助孩子分析和探索,但最终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也能学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往后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决定责怪父母。
林老师:孩子的世界很小,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一些在成人眼里认为是鸡皮琐碎的事情,但对他们而言却非常重要。他们一天24小时中除了老师、同学外,朝夕相对的是父母、最亲密的人也是父母。因此当父母於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时,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一部分的问题,进而导致生活其他问题(如学业)的连环爆发。反之,如果父母於孩子之间的沟通始终处于畅通状态,那么孩子的学业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遭受负面影响。
邓老师:孩子的年纪越小,比如初一或初二,孩子就越需要外在的约束力替他加持。这外在的约束力可以是来自于老师,当然也可以是来自于家长。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十多年来己经有了固定的相处(可能像吵架?)模式,所以一般上家长都会觉得孩子很“激气”,难以沟通。再加上孩子正处于中学时期的叛逆期,将会令情况更加的恶劣。(看邓子老师的亲子视频,“叛逆期临到我家了,我该怎么办才好?”( https://youtu.be/SbUJSOEsTdU )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将会令情况更加的恶化下去。只有在了解了孩子在叛逆期的心态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Q: 最后,您有什么想要提醒家长的吗?
彭老师:父母一定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位有耐心的聆听者。不管孩子的心声是否对错,都不可出现责备的成分在里面,要引导孩子走一条比较正确的路线。当然若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可以的,不妨鼓励他试试。
杨老师:塑造孩子的态度和思维,往往都是从父母的个人榜样做起。孩子的学习管道偏歪了,父母的沟通就是最基本的补救。对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来说,一切事情都不可能由别人去干涉这家庭的事,尤其是老师。除非家长嫌麻烦,想尽量少理会,自然的,当孩子越多事,父母更加不想理,球就越滚越大,到最后的责任也只有这家庭的人扛。父母若把家中的指导权都交给了外人(老师),那家长的亲戚也是不是可以扮演同样的角色?孩子觉得父母都没有引导和关心,加上也不喜欢被设定的第三方外人(老师)干涉,那么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去投靠属于他们的第三方(身边的好友),去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呢?
林老师: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双向的,如果仅是某一方主动、另一方容忍与包容,那么双方在一事上将始终无法通达。因此双方都必须主动把握机会、对彼此都能持以容忍包容的态度,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正确的沟通。
苏老师:天下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也都希望把最好的给予孩子,让他们往后可以有能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在沟通上,父母和孩子也都一直在学习。父母一言一语影响着孩子,孩子一言一语也影响着父母。生命短暂,与其与父母只是每天见面的家人,不如多敞开心房,多一句话语,多一句关心,多一句问候,拉近彼此的距离,相信和感受彼此。
邓老师:孩子是每位家长的宝贝,只要你想想孩子在小时候的可爱模样,你大可以把现阶段孩子令你生的气,你为孩子受的苦,为孩子的累,这全都可以置之一旁。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领,只有家长才能为孩子作一个全新的楷模,也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找个机会找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之下谈谈,很多症结也许都能迎刃而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